从游戏论人生 从游戏人生开始的无限小说
一、从游戏论人生,你们对游戏的看法?
1.游戏结局有两种:赢和输;人生也有两种结局:成功和失败。2.游戏有刺激或挑战;人生有喜悦或无奈战胜。3.游戏有放松的功效;人生有快乐的回忆。4.游戏可以很好的消磨时刻,人生无目标时觉得时刻很难过,这时游戏可以帮忙了。5.游戏玩一盘都有结局,人生做每一件事也都有结局。
二、王国维游戏说的出处?
“游戏说”开始是由康德,席勒提出来的。
席勒的“游戏-美育说”主要是在《审美教学书简》一书中集中阐述的。
20世纪初,王国维接受并引进了德国美学家席勒的“游戏说”并对其作出了自己的发挥.
认为文学本质上是一种游戏,应热心地以游戏的态度为之。他借鉴西方的文艺想法,对中国“文以载道”的文学传统提出鲜明质疑和强烈批判,强调文学独立于社会影响之外的审美价格,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超功利”文艺观。
20世纪初,王国维把这种学术见解译介到中国学术界,其译介“游戏说”的历史贡献是巨大的。它有助于中国文艺从“工具论”、“载道论”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同时,这一文艺见解第一次从学说上确定了文学自主性的地位,拉开了中西文艺学说探讨和对话的序幕。和“游戏说”相对的以功利性为先导的当代审美文化极大地丰盛了人类审美活动主题的内容和形式,然而由此带来的文化艺术的泛化、大众化和商品化却消解和异化了美学灵魂[8]。
同时,引入“游戏说”命题的建设性意义在于,确立审美和艺术的独立地位,而实质上使得审美和艺术被上升到超验的高度,而获取了人学的意义,因此,审美功利主义具有鲜明的现代人文灵魂。
三、艺术本质论中的“游戏说”
游戏说由十八世纪德国想法家席勒和十九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提出,艺术史家曾把这种学说称之为“席勒——斯宾塞学说”。这种学说在19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风靡一时,为许多人所信奉。
席勒认为,艺术发生的真正缘故是以外观为目的的游戏冲动。“外观”是席勒美学中壹个重要的范畴。他认为,人在现实生活中,既收到天然力量和物质需要的强迫,又受到理智法则的束缚和强迫,是不自在的,这时,大众仅仅以功利为目的观察外界,就无法获取以外观为目的的高兴。人只有摆脱了物质的和理智的强迫,才能偏爱外观,而不珍惜实在。当人发现了没有任何利害关系的纯粹外观的时候,自在开始了,审美开始了,游戏开始了,人性开始了,艺术也开始了。这是人脱离动物界的最后标志。他说:“野蛮人以啥子现象来公布他达到人性呢?不论大家深入多么远,这种现象在摆脱了动物情形的奴役影响的一切民族中间总是一样的:对外观的喜悦,对装饰和游戏的爱慕。”何故会游戏呢?精力过剩。游戏就是精力过剩的发泄。当人摆脱了实用的功利目的,才能产生自在的游戏,正是这种无功利无目的的自在游戏,推动了艺术的发生。喜悦的无制度的跳跃逐渐成为舞蹈,发之于情的声音逐渐成为歌曲。斯宾塞进一步发挥了席勒的学说,他认为,游戏和审美有壹个共同的特征,就是两者都不能直接有助于维持生活,都和功利无关。在高等动物那里,并不是把全部故事都用在满足直接的需要上,那些没有消耗掉的过剩精力,产生了游戏,游戏对个人和整个民族都具有生物学上的价格。
中国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流行用语“玩儿艺术”和游戏说可谓毫无关系,游戏说是用来揭示艺术起源的学说学说,“玩儿艺术”是一句带调侃意味的口语,意思是玩弄艺术,戏耍艺术,把艺术当玩意儿,和其说和游戏说有关,不如说从另壹个侧面反应了后现代艺术的想法:即反对庙堂化的高雅艺术,主张艺术市井化,通俗化,大众化,快餐化,把艺术从博物馆里赶出去,变成下里巴的玩具。
而游戏说完全没有这个意思,它只是突出艺术的非功利化,和艺术的服务对象没有任何关系。
四、学前儿童游戏论 影响儿童游戏的影响有哪些
影响儿童心理进步的影响多种多样,归纳起来有:遗传、生理成熟、环境和教学等,现代心理学主要关注这些影响是怎样对儿童的心理进步产生影响的。
一、遗传影响和生理成熟 (一)遗传 遗传是一种生物现象。
遗传是指祖先的生物特性传递给后代的现象。